首页/ 专题专栏 / 归档专栏 / 渭南公安十个十佳评选 / 十佳警务室民警 / 正文

李晨光

白水县公安局冯雷派出所民警
来源:渭南市公安局 发布时间:2013-12-21 17:12
 

李晨光同志,男,汉族,33岁,大学文化学历,中共党员,渭南市临渭区人。20027月分配到白水县公安局冯雷派出所工作至今,现任白水县公安局冯雷派出所副所长、兼任内勤、警务室民警。他两次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优秀警务室民警,被市公安局评为“全市优秀责任区民警”,多次被县公安局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他负责的警务室,连续多次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优秀警务室”“全省百优警务室”,“一级警务室”,

李晨光所在的冯雷派出所位于白水县城东5公里的白水煤矿街道,现有民警5人,辖11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155人,各类企事业单位24个,属农村派出所。2007年以来连续六年被公安部评为一级公安派出所,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模范派出所”,被市公安局评为“全市示范派出所”,多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李晨光同志负责派出所辖区的耀卓村、新庄村、荒地村三个农村警务室,共15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面积8.5平方公里,共有827户,3276人,区内经济以煤矿、苹果、大棚菜为主导产业,有3条沟壑,地形复杂,村落分布较散,治安状况相对复杂,社会治安管理难度较大。十多年来,李晨光同志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吸收营养,勤于实践,勇于创新。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工作实践,李晨光同志紧紧依托警务室工作平台,通过矛盾纠纷化解、治安巡逻防控、社会信息采集、便民利民服务为四个基点,积极创新农村警务模式,全力构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一、建立“三位一体”新格局,实现矛盾纠纷联调化

李晨光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是农村这片土地养育了他。工作后他就不断思索,什么才是建立平安和谐新农村,减少违法对抗的基础。这个问题,他曾一度的茫然,一度的困惑。也在一直观察,一直体会,一直探索。2011年初,他对辖区近五年的接处警、刑事、治安案件进行了一次综合分析,发现矛盾纠纷占接处警量的70%以上,刑事、治安案件55%发案诱因也是矛盾纠纷。同时他也深深体会到,派出所只是公安机关的一个派出机构,法律授权是有限的,群众的想法和要求经常会超出公安民警的职能范围,有许多问题作为民警的他无法解决……

面对群众报警时期待的眼神,哀怨的目光,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在所里的支持下,李晨光先后多次和镇综治办、调解中心、司法所、各村村委会进行沟通协调。同时,向老民警学习取经,向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和村上有威望、有影响的群众请教,在取得共识,赢得理解和支持下,李晨光将矛盾纠纷化划分为警务类、非警务类两个类型,依托乡镇综治维稳中心,推行建立了派出所、警务室、人民调解委员会“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新模式。对警务类矛盾纠纷中需要综治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参与处置的,由民警负责组织召集;非警务类矛盾纠纷警务室做好信息收集、分流协作,提供法律帮助,配合综治部门、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实现警务活动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有机衔接的“公调对接”,有效地预防了“民转刑”案件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得到了辖区综治部门的普遍认可。

   2011年11月5,耀卓村民林建民与胡会莉发生打架。李晨光受案调查后,发现该案的根源是庄基纠纷,庄基纠纷解决不了,还会再起冲突。李晨光迅速启动了“三位一体”联调机制,召集镇司法所、村调委会对案件进行处置,我处理案件部分,镇司法所、调委会处理庄基纠纷。经过努力,双方达成协议,伤者胡会莉得到合理赔偿,林建民庄基权益得到保障,双方对处理结果都很满意,从根本上消除了潜在的治安隐患。

二、健全“两队一组”新模式,实现治安巡逻网络化

农村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沟壑交错,基层派出所警力捉襟见肘,形成治安巡逻不间断、全覆盖几乎不可能。李晨光认为只有充分发动基层组织、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从群众最关心的地方着手,才能引起群众的共鸣,赢得理解和支持。李晨光从白水苹果、大棚菜这个农民增收的“钱袋子”入手,向群众宣传,推心置腹的讲解社会治安的好坏与苹果、大棚菜的收益息息相关,并用实际的案例教育警示群众,使群众认识到:只有大家参与、人人响应、才能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他把果农、菜农组织起来,实行“民警+果农”、“民警+菜农”的季节性巡逻防范模式,带领果农、菜农在果园及大棚周边坚持巡逻,以前的偷窃苹果、大棚菜的小偷小摸不见了,夜夜闪烁的警灯换来了群众的安心、放心,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出现了“不怕误农活,父替子巡逻”的感人场面。苹果采收季节,李晨光在耀卓村组织夜间巡逻时,60多岁的王明孝老人赶来说:“我儿子今天有事不能来,我替他。”李晨光见他年事已高,婉言拒绝,他却激动地说:“别看我年龄大,给我一把手电,我能天天晚上在村道转,多少给村上治安出些力。看着这样朴实的老大爷我闷心自问,有这样好的群众我有什么工作搞不好,有什么理由把工作搞不好。在此基础上,李晨光不断联系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动员在家留守的农村青壮年,拿出组建村组一级的巡防队的可行性方案,在李晨光的一再坚持动员下,最终赢得了支持,他的警务区建立了专业治安巡防队、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治安巡防队、村民小组建立了治安巡防小组,形成了“两队一组”的“三级联防”治安巡逻新模式。同时,他坚持每月向辖区通报《治安动态》、《警方提示》、《安全防范措施》,提示群众进行安全防范的重点,宣传推动群众安装视频监控,警务区形成了一张警民联动,警民交织的巡逻防控网,可防性案件持续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攀升。

  三、拓展服务管理新途径,实现服务群众便捷化

在警务室工作实际中,李晨光了解到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难以亲自回家办理身份证等业务,直接影响务工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群众对公安机关办理案件时效、程序不了解,有的因为在鉴定期限不能结案,常常引起群众的不满,通过电话又解释不清。为此,他利用QQ开通了“网上派出所”、“民警微博”,在网上和群众交流,接受法律咨询和群众监督,并向报案人、受害人或嫌疑人家属回复案件进展、办理情况,为在外打工人员办理身份证,解决了外出人员办证难的问题。李晨光还将户籍室部分职能纳入到警务室。形成“一前移六进入”的便民利民措施。一前移:即户籍室部分职能前移到警务室;六进入:即户口部分职权、户口管理规定、户口业务六项变动、变动审批登记、身份证发放、便民服务宣传进入警务室,使警务室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户籍室”。既促进了公安工作,又服务了人民群众。同时,李晨光尽自己最大努力,帮扶辖区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儿童等困难群体。冯雷村女孩王玲,幼年丧母,与残疾人父亲相依为命,长期未办理报户手续,家境贫寒。李晨光主动为王玲捐款,将办理好的户口本交到王玲手中,并送去了书包、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和生活费,资助王玲同学完成学业。残疾人王田军下肢瘫痪,以手代步,行动极其困难,父母过世,无人照料。李晨光和所领导为其送去了轮椅,使王田军有了代步工具,学会了修鞋技术,解决了生计问题,就是这一点点爱心,一点点关心,倾注着警心,赢得了民心。

近年来,李晨光同志办理刑事案件210余起,其中重特大刑事案件7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30余人,抓获外地逃犯17人,查处治安案件140余起,调解矛盾纠纷180余起,帮扶困难群众、残疾人、贫困学生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