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警务资讯 / 走进警营 / 正文

起风了(原创)

来源:经开分局 发布时间:2020-12-07 16:38

2020年的国庆假期,有幸来到了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草原,如今的这里位于青海湖环湖东线公路旁边,沿着青海湖一路向东看到的金银滩草原美景如画,广袤的草原、奔跑的白马、牧牛的藏獒以及远处碧海连天的青海湖,让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4A级旅游景点,即便穿着羽绒服依然瑟瑟发抖,但我还是在这里碰到了很多开着“陕A”的老乡。从景区门口往里走大约2公里,就看到了隐藏在草原低洼处的原“221厂”旧址,平坦的草原上只有三个地堡和一个高高竖起试验塔,基地里60年前的建筑以及墙上醒目的标语让人不时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时光倒回到1958年,这片草原上集中了全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科研工作者,十年时间里,两弹元勋们在这里隐姓埋名,一万五千多人克服了极端困难的条件,在这片草原的地堡以及地下室内完成了新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突破、设计和制造工作,并于1964年和1967年分别研制成功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时值金秋十月,从家里出发时还是秋高气爽,但到了金银滩所有人都已经心有灵犀默默穿上了羽绒服,踩在地堡里的水泥地上,寒风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每个实验室狭小的空间里都挤满了示波器、手摇计算器这些仪器,但却看不到任何取暖设备,我还在想着这里冬天怎么取暖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当年采用人工方法提纯炸药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静电,科研人员冬天是光脚踩在地面上工作的。墙上挂着的一块块展板里,我也看到了《我和我的祖国》里高远的原型,回想着当时的十年时间,这批扎根在高原上的科研工作者们,他们在这一座座地堡里,是否也曾想起自己远在家乡的亲人,想起自己曾经生活的校园,想起曾经朋友们的柴米油盐,只是这些于他们而言都显得遥不可及,与家人们唯一可以共同经历的也许就只有每年冬天从青藏高原上一路南下的冷空气气流。

2013年,我在单位的宿舍里看完了当年非常流行的宫崎骏作品《起风了》,126分钟的时间里,直到结局之前都充满着童话色彩,蓝天、白云、绿树,微风拂面的午后,主人公站在铺满阳光的草地上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飞机梦中,但电影结局主角所设计的飞机却是零式战斗机,这个以牺牲飞行员装甲保护而追求极致机动性能的飞机,不仅在二战中终结了很多同盟国士兵的生命,也终结了很多日本飞行员自己的生命,自杀式攻击是这个飞机在二战后期的最大特点。看完电影,随手在网上一搜,电影主人公原型叫做堀越二郎,零式战机的主要设计者,尽管电影里为堀越二郎做出了很多辩解,把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单纯为追求梦想而一往无前的人,但我们从来不缺乏追求梦想的人,《无问东西》里,沈光耀驾驶着着火的战机冲向日本军舰,走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刻,不知他是否会想到,在他头顶的这些零式战机的设计者,几十年后会在电影中被描绘成一个追求梦想的少年,向全中国的人们讲述着一个日本少年从懵懂到成熟,最终设计出零式战机的“感人”故事。

堀越二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谁又能给沈光耀们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呢?

在金银滩“221厂”的展板上,邓稼先的事迹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毕业于著名的西南联大,24岁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26岁博士毕业,然后在拿到学位的第九天,毅然返回祖国开展科研工作。19588月接到工作部署后,告别家人来到金银滩草原,一去便是28年,并最终在亲手找到核碎片后因受到大量辐射而身患重病。邓稼先本身的事迹远比电影里更精彩,更曲折,更震撼,无需电影的粉饰,这位两弹元勋本身才是将自身梦想与祖国梦想融合,并为之克服一切困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那位“追梦少年”。

临离开“221厂”之际,想起自己走过的这个门口曾经也是邓稼先、王淦昌、程开甲、朱光亚等“两弹元勋”们每日上班时的必经之路,1958年的10月,他们初来草原之时,是否也曾站在这个门口为科研工作思绪良久,是否也曾在深夜里想起远隔千里的亲人,是否也曾在金秋十月里想起家乡泛黄的树叶。十年里的日复一日,他们或许曾经也期待过与家人的一次相见,憧憬过回家时的一次团聚,回忆过家乡的各种味道,但真正面对祖国重任的时候,却依然甘愿逆风而行,做一个为祖国人民去追梦的“追梦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