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警务资讯 / 走进警营 / 正文

晚熟的精神品质——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读后感(原创)

来源:经开分局 发布时间:2020-08-24 16:06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夹在在海量的网络数据中似乎很难引起大的关注和热搜,但我想八月的文坛应该比平时多一点生机和活力。这并不是因为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创作了一部新的作品,而是一个作家在载誉而归后对文学精神和创作力的坚守和执着追求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讨论的。

莫言的《晚熟的人》在八月初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时隔十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这部小说集由十二个小故事组成,采用第一叙述视角“我”的讲述方式叙述,以纪实为主的风格切入,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从《红高粱》到《晚熟的人》,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自开天辟地臻于气象万千”,这是出版这本小说集的时候推荐评语中的一句话,也是我阅读兴趣的来源。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东北高密故土的小人物,这一点延续了作家根植乡土的特征,但这些小人物显然已经褪去了历史和英雄的传奇神秘色彩。这些小人物来自于不同的阶层,有每年在槐花开的时候就打铁的老韩,有小时胆小、后来胆大的蒋天下,有看似是一个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其实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凶残弱者武功,有装腔作势、被商品经济吞噬的华侨尤金,有自视甚高、自以为是的无知失败者宁赛叶,有总是从两只黄色眼珠子同时射出阴沉沉光芒的老地主孙敬贤,有自作聪明、偷偷打鱼的爷孙,有利用网络兴风作浪的“高参”覃桂英,有三叔出神入化的口哨声和三婶偏执的火把……这些小人物带着公社生产队、民兵连、供销社、改革开放、影视基地、网络公众号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碎片进入我们的视野。而这些时代碎片在进入具体的人物形象后往往对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让读者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对孰是孰非有一个整体客观的判断。

就小说反映出的社会层面内容来看,有知青下乡的反思,有文革时代狂热氛围留下的后遗症,有借着文学热度炒作、贩卖文化的旅游景区,有对商业文化的质疑,有对商品经济下牺牲环境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批判,也有对网络背景下谣言制造者的无声控诉等等。可能由于篇幅和时代限制,《晚熟的人》在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大篇幅的描写,而是零星地散落在人物对话或是铺垫在人物命运转折的褶皱里,需要读者一串串捡起来再不断地回味。就像这十二个小故事,看似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却都统一阐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晚熟的品格。

对于晚熟的人,作品中有一个小故事专门表述了晚熟的特点:“有的人,小时候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区别。”而作者给出的选择和答案是:“继续晚熟吧。”这种继续晚熟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在:对一些人性弱点的批判,比如 “一个人,只要能对自己违背常理的行为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别人还真不好说什么”;对一种认知观的反思,比如“真正可怕的坏人还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坏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坏反而认为自己很正确很好的人”;对一种文化形态的困惑,比如,“不敢言也不完全是胆小怕事,而是基于一种巨大的困惑”;对一种人生哲理的洞见,比如,“这世界上什么‘果’都有,就是没有‘如果’”。

从艺术层面上来看,《晚熟的人》的叙述视角和语言风格基本和莫言前期的创作风格一致,故事情节的推进主要采用现实与回忆穿插,他人叙述与“我”的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切换方式,让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增大,也使人物命运的转折和性格的变化呈现前后统一完整又各有不同的特征。

每一个探索者、尝试者总是避免不了稚嫩,就像中国现代文学史开始时的白话文学,受到的质疑和批判层出不穷,但它依然开辟了白话文学的辉煌历史。《晚熟的人》一样,在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映和表述方面由于种种的限制,在深层探索方面显得稍显单薄零碎,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阅读和深层的研究探索。也许,当历史拉开距离之后,这些小故事将会开启下一个历史阶段读者阅读体验的神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