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警务资讯 / 走进警营 / 正文

寻访彷徨镇战斗旧址【原创】

来源:临渭分局 发布时间:2020-06-22 08:48

警务保障室民警    詹俊峰

      前两天,朋友向阳从老家打电话问我离户县远不远,我说不远,户县现在改名为鄠邑区了,离我所在的渭南市也就一百公里的路程,都在秦岭山的北麓,户县在西,渭南在东。向阳说明了来意,说他现在县里安排他负责筹建一个将军纪念馆,能不能帮忙搞到一张现在户县彷徨镇的全景照片。当年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的时候路过了户县的彷徨镇,并且发生了激烈战斗。李先念主席在长安子午镇战斗中负伤了,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转移到了彷徨镇。
      我一口答应下来,说我这个礼拜六就去拍照片。挂完电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的家乡湖北省红安县,是全国第一将军县,徐向前元帅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从这里走出了三大红军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战争年代,全县为革命牺牲十四万人民的生命,有四万多人参加了红军队伍,登记在册的烈士二万二千五百多人。我的外公周明亮就是当年红四方面军队伍中的一名光荣战士,当时才十五、六岁。离开家乡三十多年,每当有人说你那个地方是将军县呢,心中马上充满了自豪。
      很久以来,我就有个想法,利用自己在陕西工作的便利条件,趁着还跑得动,沿着红军当年战斗的路线走一次,一是沿着外公和那些从家乡走出来的红军战士的足迹到实地感受一下当年战斗的场景。二来缅怀一下在战斗中牺牲的红军先烈们。作为一个红军的后代、一名新时代的军人,这种红色情结是刻在骨子里的。现在终于能够为家乡的先烈做点事,还可以到外公当年战斗的地方去看看,心里是十分高兴的。
      去年的谷雨节那天,我到了漫川关,祭拜了漫川关烈士陵墓,算作红色的记忆系列之一了。这也是我把寻访彷徨镇战斗旧址作为红色的记忆之二的缘故。也是机缘巧合,漫川关战斗是红四方面军进入陕西的第一场战斗,是我要写的红色记忆第一篇。
     (一)
      史料记载,1932年冬天,由于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红四方面军被迫撤出了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历经艰辛,到达陕西境内的秦岭地区,经过漫川关血战,冲出包围,在竹林关、商县等地辗转移动,以十一、十二师为左纵队,第十师、七十三师为右纵队,分别经库峪、汤峪于十一月二十三日进入关中平原,威逼西安。西安敌军见红军突然出现,极为恐慌,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忙调孙蔚如第十七师在王曲、子午镇一带阻击,尾追之敌胡宗南部也蜂拥扑向关中。在徐向前元帅指挥下,方面军与追击、堵截之敌展开激烈战斗,十一月二十四日,七十三师在师长王树声带领下在王曲镇,击溃陕军混成旅和特务团的阻击,歼灭其四个营。二十五日,后卫第十一师在子午镇被敌第十七师截断,第十师第三十三团和第十师一部,立即折回配合第十一师将敌击溃。时任十一师政委的李先念负伤。部队沿秦岭北麓向西转移,十一月二十六日,经草堂镇到达户县的彷徨镇。
      十一月二十六日,红四方面军进入彷徨镇一带,分别驻扎在彷徨镇东焦将村、西焦将村、化羊、王寨等地。第二天,徐向前指挥红军一部在东焦将村东面的凹河阻击胡宗南第一师和陕西警备旅,击溃敌人,红十师师长曹光南牺牲。二十八日凌晨整队出发,沿秦岭北麓继续西进,经朱家堡、柿园村、水磨头、上涧子村、曹村、蒋村进入周至。从周至的马召镇进入秦岭,翻越大山到达汉中。二十八日下午,红军在朱家堡东北反击作战。这就是红军在彷徨镇的战斗历程。
      现在户县已经改名为鄠邑区,当时是叫鄠县的,户县之称是汉字简化,改鄠为户的。彷徨镇现在改名为庞光镇了,在徐向前回忆录中用的是彷徨镇。为了叙述方面,以下就写成庞光镇了。战斗发生的地点在庞光镇东焦将村东的凹河,向阳再三强调,一定要找到凹河,拍一张全景照片。我深深感受到了党史工作者的求真务实精神。
     (二)
      周五晚上,妻子问我明天有什么安排,我说明天要到户县庞光镇去一下,拍一张照片,当年红四方面军在那里打过仗。老家现在要搞将军纪念馆,需要一张实地照片,向阳让我去拍一张。向阳从参加工作开始从事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战史研究,是这方面的专家。妻子说我陪你去吧,我笑着说你到过红四方面军诞生地七里坪镇,参观过鄂豫皖苏区纪念馆,到过李先念故居、秦基伟将军故居,去年和我一起到过漫川关。前年十一月份从老家回来时,还是从红四方面军西征出发地河口镇上的高速公路。这么说来,你也是沿着红军在足迹走了一遍了。妻子淡淡的说,我是怕你一个人开车不安全。但是我分明记得她在参观鄂豫皖苏区纪念馆,听完周家姆为了救负伤的王树声大将献出自己亲生儿子生命,解放后那些将军认周家姆当母亲的故事时,她眼里闪烁的泪光。
      一路上,我在脑海中想象着目的地的景象,是巍峨起伏的大山,还是高低不平的河床,那里应该是个荒凉的村庄,毕竟是发生了战斗的地方。在导航指示下,我们沿京昆高速到了鄠邑区,经过草堂镇到了焦将村。眼前的景象却让我有点意外,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村庄了。这是关中平原和秦岭的结合部位,巍峨的群山下直接就是平原,不像渭南这边,平原和山地的结合部位还有黄土台塬缓冲。宽阔的马路,崭新的厂房,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拆迁后的破败依然残留,几个工人正在清理路边的建筑垃圾。上前一问,说脚下的土地就是西焦将村,已经改成草堂四路,往东不远就是东焦将村,道路改成秦岭八路了。西焦将村的原址树立着一根孤零零的水泥柱子,上书西焦将村。工人们说这里已经是工业开发区,西安许多大型企业要在这里建厂。我要找的地方是凹河,沿秦岭八路到达了东焦将村,几台大型的铲车停在那里,村庄已经夷为平地,几个工人站在残留的断墙上忙碌,堆满了砖块、水泥板的空地上停放在两台大型工程机械。东焦将村消失了。大声的朝工人们招手,从远处的墙上下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我急切的问这里是不是东焦将村,他回答是的,我问那么凹河在哪里。他说你要干什么。我说当年红军在这里打了一仗,他问什么时候的事情,他是附近村的人,我说1932年冬天的事情,他说我不知道,我是六几年出生的人,脸上一片茫然。我说明了我的来意,反复强调我就是要找到凹河。本来一脸狐疑的他一下果断起来,对我说跟在我后面。骑着电动自行车带我们往东走了一段距离,指着一片低洼的地方说,凹河就在这里,前几年已经填了,现在比亚迪汽车制造厂把这片地方征了,东边是已经建好的厂房。
      尽管没有见到河,那一刻我还是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眼泪打转。就是这个地方,我十五岁的外公扛着他心爱的小马枪和敌人殊死拼杀。外公说过他当年是四方面军总部卫队的一名战士,有一把小马枪,还有一把盒子枪,背上还有一把鬼头刀。衣衫褴褛的少年,端起枪向敌人冲锋射击,子弹呼啸,刀光血影。外公后来跟随大部队到达了川陕,伤退回乡,当了一辈子农民。到老年每当提起他的首长王树声大将、徐向前元帅,是无限怀念。说来奇怪,就在向阳打电话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很久没有在梦中出现的外公和我说话了,他穿着黑色的棉袄,说他很饿很饿,我赶紧让他吃饭,是黄亮亮的油饼,外公挑了最小的一块。我在想,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一支饥寒交迫的队伍从鄂豫皖出来转战数千里,一路浴血奋战,该是受了多少苦呀。前方等待这支英雄部队的,是更多的苦难和牺牲。浴血川陕、三过草地,西路悲歌。
      我为了拍的效果好一点,费力的爬上了圈地的围墙。极目望去,秦岭山笼罩在云雾之中,就像那远去的历史,缥缈遥远。高大的厂房一座连作一座,巍然耸立,整齐的道路宽阔平整。硝烟散尽,先烈们你们用鲜血和生命砸烂了旧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正在崛起,九泉之下,可以告慰了。
      (三)
      没有见到东焦将村的人始终是一个遗憾,就像探访故人不遇的心情。也不知道他们搬迁到哪里去了,那个工人说,全村集体到了庞光镇的新社区了。找到了庞光镇镇政府,名称改叫街道办事处。门卫十分警惕,眼睛盯着我手中的单反相机。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我是一个红色文化的爱好者,是一个红军的后代,当年的这支队伍是从我家乡走出来的,我就是想到现在的焦将村看看。这个六十多岁的男子被我的真诚感动了,说我带你去,这个村里的人现在在社区搞了个红色文化宣传。我本来不打算亲自带你去的,一看你做的是正直的事情。这个门卫叫张普辉,也没有多少文化,不知道为什么在此处用了正直这个词语。
      新的东焦将村位于庞光镇西,和其他拆迁的村庄一起盖起来新的房子,叫新苑社区。东、西焦将村原本是一个村,相传因北宋名将焦赞在此驻军,故称焦将村。后来人口多了,才分为东西两村。的地方。1932年冬天红四方面军在东焦将村驻扎了一天,村民们引以为傲,自发的在村子中间立了一块碑纪念红军当年驻扎过。前几年拆迁的时候,村民们又将这块带到了新的住所,端端正正的树立在社区广场。进到社区,是一排排整齐的三层联排小楼。门口是一个广场,社区办事处就在一进门的地方,修建的很大气,沿广场东围墙修建了一个主题为红色的记忆的文化长廊,上联“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下联“继承革命传统,走好新的长征。”分外醒目。记载了红四方面军过境庞光镇、红二十五军过境庞光镇的故事,讲述了当年群众救助红军伤员、红军给群众分盐的往事,讲述了1926年12月20日,三名共产党员在西焦将村成立中共鄠县第一个地下党组织——西焦将村党小组的历史。长廊的正中间一块黑色的碑石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上书“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驻地旧址”,这是一片沉浸着红色基因的土壤。
      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鄠县庞光镇,还有几年后红二十五军长征再次经过庞光镇,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星星之火可以燎燃。经过浴血奋战,中国革命终于成功。
      站在这个美丽安静的小院,远望秦岭巍峨蜿蜒,西安到成都的高铁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直插群山。濛濛烟雨中,仿佛看见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之上,那是永远的长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