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警务资讯 / 走进警营 / 正文

谈信仰的力量(原创)

政治处 董煜丹
来源:蒲城公安局 发布时间:2020-05-08 14:39

记得上学时读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直至现在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两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自己官吏之身尚遭小儿饿死,穷困潦倒,遭禁无尽的磨难却仍发出如此这般慨叹,令人不禁扼腕叹息。这是一种信仰,是杜甫爱国忧民的信仰。最近关于家国情怀,民族信仰这些字眼常在我脑海中浮出。中国人自古不缺信仰,可是如今呢?利己主义和一些社会问题却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时代缺乏信仰。有人问,什么是信仰?我认为是家。大家也是小家。这是中华儿女的民族信仰的一部分。因为我爱自己的国家。为了护住我们的家,中华儿女竭尽全力,舍生忘死,这就是基辛格说的,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民族里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一个人的信仰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能让一个民族拥有同等的信仰才能叫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纵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同时也是一部奋斗史。自1842年《南京条约》开始,就是不断地持续地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白银被夺,丧权辱国。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实力远胜日本的情况下,但结果还是输了。一纸《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割地赔款规模空前。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国家不少,拼凑三万多兵力,进攻北京的却不足两万,10天就令北京沦陷。一个被西方描述为GDP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东方大国面对坚船利炮竟如此不堪一击,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赔款。为何会这样?正如当时的澳门报纸形容:“国中之兵,说有七十万之众,未必有一千人合用”。君不君,臣不臣。全国上下一片死气,人人畏惧。在封建制度统治下,民众认为打败仗也是皇帝的事,赔他的款,割他的地。当时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当联军部队从广渠门下的水道鱼贯而入、一个个顺着土坡往上爬时,两侧有一群群中国人,揣着手站在那里,麻木观看着。这就是孙中山形容的,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孙中山先生1925年去世,1931年九一八事变,两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一个月华北沦陷。国家军队一败再败,大清皇帝成为伪“满洲国”元首,汉奸处处,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58个旅长、参谋长以上将官投敌。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人数高达210万,超过侵华日军数量。

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在那个廉耻扫地暗无天日的年代,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人,横刀立马。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而这个运,却不是什么好运,只是凭他们的一腔热血,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开始组织自己的队伍,开始的2万多人,2个月后就剩下一千人。秋收起义,5000人20天后就剩一千。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抵抗,决不投降,战斗到最后一刻只剩自己一个人,身边的人除去牺牲就是叛变。叛徒程斌,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人,率部投敌,带人将杨靖宇深山老林里的密营全部捣毁,将他逼入绝境。杨靖宇的贴身警卫张秀峰,一个他父母双亡他亲手抚养成人的孤儿,带机密文件,枪支和经费叛变投敌并向日军提供了杨靖宇的突围路线。还有一个很难称为叛徒的人:蒙江县“保安村”村民赵廷喜,上山砍柴发现了杨靖宇,此时的他好几天没吃饭,棉鞋也跑丢了一只,对赵廷喜和几个村民说,下山帮我几个馒头,再买双棉鞋,给你们钱,不要告诉日本人。赵廷喜惊慌失措下山,很快向日本人告发:杨靖宇在山上。赵廷喜向日本人告发前,在山上看见杨靖宇脸手脚上都是冻疮,对杨靖宇说道:“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他哪里知道,岂止不杀,若投降,日本人还准备让杨靖宇担任满洲国军政部长,利用其影响力制服东北抗联。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真是震人心魄,冰天雪地之中,四面合围之下,共产党人杨靖宇用生命大写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我想今天之所以还有中国,就是有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在最黑暗、最无助、最困难、大多数人都万念俱灰时,坚持自己的信仰,用自己的灵魂与血性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毛泽东同志写过一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共产党这种信仰的力量,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在最穷困潦倒时,因相信而看见的,因其内心有远景,敢于实现,坚信,所以最终看见了实现了,这是一种极大地、改天换地的力量。身为一个中国人,在祖国面前,最为纯粹的民族信仰就是清楚自己的根。如今,在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之时,我们青年人就应把握自己的信仰高地,谨记总书记提出的“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希望”,趁着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努力为之奋斗吧!